這幾年的路跑風氣跟往年相較熱潮有些退散,但在都會區跑步似乎已成了一種常見的運動,甚至有些人的生活型態已經離不開跑步了,然而跑步受傷的人數也一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很多人將跑步與運動傷害劃上等號。
一年一度的精工盃祭典登場,很多馬拉松及跑步好手會趁這個機會,驗收暑期作業。成績好的就可以安然無憂的面對秋冬更多密集的賽事; 若不好,反而可以趁這機會重新調整訓練菜單以因應年底的台北馬拉松。
台灣因氣候的關係,跑者多半會緊抓住冬天這兩三個月僅有的好天氣,將訓練量拉到高峰,不管是將賽事目標設定在國內台北國際馬拉松或是海外,這時候也是所謂『跑步受傷的高峰期』,結論就是新手在增量時應多觀察自己的身體負荷量,一直處於疲勞的狀態,得小心腎上腺素提早衰竭。
談到『跑步受傷』,本文先從這三個較好理解的層面切入:
-
訓練期:為了避免在訓練期報銷,跑者應該遵守幾項原則。週跟週之前的練習量不宜一次增加超過10%-15%,如果你是個練武奇才,也不應該一次超過20%的量。記得要安排休息日,如果身體已經出現疼痛,請不要忽略這個警訊,正常人在運動完,透過伸展、收操,身體不應該有任何非肌肉痠痛的異常疼痛,如果有,請記得找您信任的物理治理師調整或是休息。別忘記『休息也是訓練菜單的一部分』。
-
配備:每個人的腳型不一樣,特別是足弓塌陷的,在選鞋上應多加注意,很重要的是即使扁平足,也不應該時時刻刻穿著鞋墊,那會讓你原本就不太會使用的周邊小肌肉,變得更無法正常發揮功能,等到訓練量往上加時,你會發現小腿內側肌肉、足周邊的肌肉,會開始產生代償。唯有多訓練足周邊的小肌肉才能挽救先天不完美的足弓。另外,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跑鞋呢?每個人對鞋子的輕薄需求根據能力、習慣、跑姿、腳型而不同,不一定要追隨高手穿的鞋子,也不一定要買最貴的鞋子,多嘗試不同的鞋款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跑鞋,『不會讓你受傷的鞋子就是好鞋』,千萬不要用腳來適應鞋型。最後要提醒的是,每雙跑鞋都有它的壽命,跑鞋壽命到了,可以拿來當走路鞋,平常訓練的跑鞋也不要跟走路鞋混在一起,正常應該謹記 650-950公里換鞋原則,為何會有300公里如此的差距?每個人下腳,鞋子輕薄都是影響鞋子壽命長短的因素。
-
跑步技巧:國外文獻對於跑姿與受傷的關聯性提到,不同的身形因應不同的跑姿。不管是chi running 還是姿勢跑法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重點是我們必須找到一種盡量對下肢影響較小的跑姿,才能避免造成關節及肌肉組織的衝擊,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也較能適應長時間跑步對身體產生的壓力。
幾種較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可分成三類,它們多半發生在腰部以下:
- 足踝:有1/4的跑步傷害發生在這個部位,特別是扁平足的跑友應多注意
- 膝蓋及膝蓋以下:有超過一半的跑者曾經有膝蓋痛、小腿脛前、脛後肌等問題,應多加強伸展、賽後保養工作以及日常肌力的訓練
- 臀部跟大腿:大約有20%的跑步受傷案例發生在膝蓋以上
在日常運動保養中,我們可以就由一些物理治療產品來有效幫助我們預防運動傷害及達到運動後肌肉恢復的效果,為什麼運動恢復如此重要?
恢復較差的人往往是運動傷害的熱門人選。
作者: Steffi Lee
參考資料:https://madform.com/blog/